孩子一放养,成绩蹭蹭涨?
我发现,家长群里永远吵得最热闹的,不是孩子们的成绩高低,而是教育孩子“该不该放养”。
有人说,放养就是甩手不管,等着孩子自生自灭;有人又说,放养就是佛系育儿,成绩烂了也能笑呵呵。
其实这两个理解,都跟真相八竿子打不着。
因为真正的“放养”,跟散养土鸡差不多:小鸡崽子们自己找食儿吃,主人只要把院子围起来,保证安全就行。
孩子也是一样的,不是丢给命运撒手不管,而是给他们自由的空气,留一块属于自己的地儿。
奇怪的是,往往被这样“放养”的孩子,反而能轻轻松松考进重点班,顺手甩你一张学霸名片。
真的是有够打脸的。
一、放养,是高配的“补课班”
补习班的广告,就喜欢画大饼,什么“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不学就落后”。结果一群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像被塞进流水线的螺丝钉,兜兜转转,基本上是全年无休。
早上刚背完三十个单词,下午又刷十道道奥数题,晚上还得来两份阅读理解。
问题是,家长觉得安心,孩子却眼神呆滞,像极了忙了一整天,还得在公司加班的社畜,当真是苦不堪言。
相比之下,那些所谓“放养”的孩子,一放学就消失在小区的角落。有人追着球使劲跑,有人埋头搭乐高,有人光明正大地发呆。
虽然大人看着心慌,其实孩子的脑袋可没闲着,而是在疯狂建模,比如球的轨迹、积木的结构、幻想里的故事。
对此,哈佛大学有一项研究说得明明白白:孩子在自主活动时,大脑神经元的连接更密集。
换句话说,你以为孩子在瞎胡闹、扯闲篇,其实他们一直在“暗中修炼”。而且这种修炼,比你花大价钱买的辅导书、报的辅导班,还要靠谱得多。
二、学习动力不是逼出来的
相信每个家长都幻想过——孩子能像有超级快充的电动车一样,哪怕是累了困了,只要插上充电器,不一会儿就电量满格。
于是拼命用奖励和惩罚做开关:比如考第一名马上奖励iPad,如果考砸了就取消周末。只可惜学习这玩意儿,不是充电,而是点火。
外在的鞭子最多让孩子多跑几步,可是真正能让他们跑远的,是那团发自内心,被自己主动点燃的火苗。
比如小区里我认识的一个男孩,父母是大学教授,却压根没给他补习班。别人学奥数、报英语,他却在阳台上一个人玩望远镜,结果越看越上头、越学越来劲,物理数学全靠自学。
后来他不负厚望,考全市前十名进了重点高中,以后985大学的路子,肯定是没跑了。
所以,耶鲁心理学家德西说过,内在动机比外在压力更管用。
同样的,学霸的秘诀,不是被逼迫,而是被点燃。
点燃的方式其实并不难,那就是:
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喜欢的东西,而不是凡事都由你替他做主。
三、错误是最好的老师
最怕看见这样的家长:孩子不小心考砸了,家长气得眼冒金星,第一句不是“你怎么了”,而是“你丢不丢人”。
结果孩子哭得稀里哗啦,就像是霜打的茄子,不管你再问他啥,都是一问三不知。
然而真正有智慧的家长,会把孩子的“错误”,也当成学习的一部分。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
我儿子有次考得稀烂,我没骂,就问他:“你觉得问题出在哪儿?”
他想了想说:“玩太多了,没顾上复习,压轴题根本没看懂。”然后二话不说,自己写了份卷面分析,制定了补救计划,才过了两周的时间,成绩就蹭蹭往上涨。
正如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认知发展靠自我探索和错误修正。
换句话说,孩子需要自己在坑里摔几跤,才知道怎么更快地爬起来。
但如果你老是在旁边抱怨“怎么又掉坑里了”,孩子只会怀疑自己:
是不是生来就是个废物?
四、节奏和信任,才是教育的底色
有时候看起来真的很可怜,就学习这么个事儿,有的孩子被逼得像上紧的发条,一天到晚都没有喘气的时间。
但有的孩子被允许自己安排,反而形成了高效的学习节奏。
由此可见,大脑的发展其实有自己的韵律,你催得太急,反而会打乱。
有些孩子补习班补到厌学,有些孩子自由安排反而稳扎稳打,这样的故事实在是太常见了。
记得,教育学家维果茨基讲过“支架式教学”,意思就是大人只负责搭个架子,孩子会自己慢慢往上爬。如果你非要拽着他冲楼梯,孩子很容易就会摔倒,然后一蹶不振。
因此所谓放养,其实是最高级的信任。
作为父母,相信孩子能犯错,也能自己调整;相信孩子能从兴趣出发,通过逐步调整适应,逐步接近理想化的成绩。
这样的无条件信任,会在岁月人生的演变中,积聚成孩子心里的底气。
底气一足,自律一来,成绩自然也就提高了。
说到底,有些家长总是担心,放养式的教育,会不会让孩子荒废?
其实真正荒废的,是你把孩子逼成了考试机器。他们可能成绩一时好看,却失去了探索的勇气。
所以,与其让孩子像台灯一样被你开开关关、无休无止,不如给他围出来一个空间,让他自由思考和琢磨,哪怕偶尔摔跤、失败或是失落,也能够凭借自己的规划和尝试站起来。
因为所谓学霸,不过是那些在院子里跑着跑着,最后跑出了方向的人。
自己家的孩子,为什么不可以?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20-2025 阅界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渝ICP备2023011461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