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AI智能 > 正文

10月16日外媒科学网站摘要:生育被颠覆,我们离“定制婴儿”还有

来源:未知 编辑:admin 时间:2025-10-16 点击:98
  • 核心提示
    • 01在实验室里培育出人类的卵子和精子,这项被称为IVG的技术正从科幻走向现实。它为不孕症和同性伴侣带来了拥有血缘后代的希望,甚至已在小鼠身上创造出“双父后代”。然而,这条道路布满荆棘: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未知的长期风险,以及“设计婴儿”和基因隐私等深刻的伦理挑战,都让科学家们极为审慎。
    • 02一块6000年前的“口香糖”,竟隐藏着史前人类社会分工的秘密。科学家通过分析新石器时代人类咀嚼过的桦树皮焦油,首次从中提取出DNA。惊人的是,用于粘合工具的焦油残留的是男性DNA,而用于修补陶器的则是女性DNA。这项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的研究,不仅揭示了当时可能的男女劳动分工,还发现了饮食、口腔微生物等丰富信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古人日常生活的全新窗口。
    • 03与年龄增长相伴的视力衰退,或许可以被逆转!加州大学欧文分校一项新研究发现,一种特定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能有效改善老年小鼠的视觉功能,甚至在分子层面逆转了视网膜的部分衰老特征。该研究同时挑战了“补充DHA能改善视力”的流行观念。更重要的是,科学家还找到了与老年黄斑变性相关的基因变异,未来有望据此识别高危人群并进行早期干预,为抗击眼部衰老带来了新希望。
    • 04苏黎世的科学家成功在室温下,用激光悬浮起一串“冰淇淋球”般的纳米玻璃簇,并首次精确测量到其源于量子世界的基本振动——“零点涨落”。这项突破摆脱了传统量子实验对极低温的依赖,极大地降低了技术门槛。它不仅为验证引力与量子力学的关系提供了新平台,更有望催生出能在常温下工作的超灵敏量子传感器,未来或可用于搜寻暗物质和开发不依赖GPS的导航系统。

    10月16日(星期四)消息,国外知名科学网站的主要内容如下:

    《自然》网站(www.nature.com)

    实验室里诞生的生命:我们离“定制婴儿”还有多远?

    日本大阪大学的研究人员正在领导一场生殖医学革命,其核心目标是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在实验室中培育出人类的卵子和精子,这一过程被称为体外配子发生(IVG)。

    这项技术若成功,将彻底改变人类生殖方式,为不孕不育夫妇和希望拥有共同血缘后代的同性伴侣带来新希望。然而,尽管在小鼠身上已取得突破(例如成功培育出拥有两个生物学父亲的小鼠),但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将其安全应用于人类临床至少还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实现IVG面临巨大科学挑战。卵子和精子的自然发育过程极其复杂且漫长,涉及精确的减数分裂(确保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关键步骤)和独特的表观遗传修饰(即“印记”)。这些步骤中的任何差错都可能导致胚胎染色体异常或引发后代疾病。实验室环境难以完美模拟卵巢卵泡或睾丸曲细精管中复杂的细胞信号和物理微环境。

    除了技术瓶颈,IVG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与伦理担忧。它可能大幅降低基于遗传特征筛选胚胎的门槛,甚至为“基因编辑婴儿”打开大门。同时,若任何体细胞(如皮肤细胞)都能被悄悄地用于制造配子,将引发严重的知情同意和隐私问题。

    为此,多国监管机构已建议修订法律,以明确规范实验室配子的潜在应用。尽管商业投资兴趣浓厚,但科学界共识是:在实现非人灵长类动物的长期安全验证之前,任何人类临床应用都为时过早。这项技术最终能否安全落地,仍需下一代科学家的持续努力。

    《科学》网站(www.science.org)

    史前“口香糖”暗藏劳动分工密码:桦树皮焦油DNA揭示男女任务差异

    一项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的研究通过分析新石器时代的桦树皮焦油,为探索史前人类社会分工与日常生活提供了新证据。该研究由哥本哈根大学地球研究所团队完成,通过对阿尔卑斯地区9处遗址的30份样本进行DNA分析,揭示了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多个侧面。

    桦树皮焦油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人造材料之一。史前居民通过加热桦树皮提取粘稠树脂,将其用于工具制造、器物修补,甚至作为可咀嚼的材料使用。

    研究团队在焦油样本中成功提取了人类DNA。分析显示,用于固定石制工具的焦油仅含有男性DNA,而用于修补陶器的焦油则仅检出女性DNA。这一发现为研究史前社会的劳动分工提供了直接证据。不过研究人员指出,由于样本数量有限,这一结论仍需进一步验证。

    除了人类遗传信息,焦油中还保存了丰富的生物标志物。在被咀嚼的样本中检测到小麦、大麦等农作物DNA,反映了当时的饮食结构。修补过的陶器内发现豌豆、榛子和绵羊DNA,表明这些是常见的储存食物。而工具上残留的鱼类和野猪DNA,则记录了狩猎采集活动的信息。

    这项研究证实,桦树皮焦油作为多信息载体,在探索古代人类社会行为、生计方式和生活环境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对未来考古学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每日科学》网站(www.sciencedaily.com)

    研究发现:简单脂肪酸可逆转年龄相关的视力衰退

    视力下降是衰老最常见的表现之一。随着年龄增长,许多人面临阅读或暗光下视物困难。如今,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研究团队正在探索一种可能减缓甚至逆转眼部衰老、并预防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疾病的疗法。

    这项与波兰科学院及德国波茨坦健康与医科大学合作的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研究表明,通过特定脂肪酸补充,有望恢复因衰老而下降的视力。

    研究基于一个已知的衰老生物标志物——ELOVL2基因(超长链脂肪酸延伸酶2基因)。该基因在视网膜中负责产生极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和DHA(一种对人体非常重要的Omega-3不饱和脂肪酸)。随着年龄增长,脂质代谢变化会导致这些脂肪酸在视网膜中减少,从而损害视力。

    此前研究发现,提升老年小鼠的ELOVL2活性可增加眼中DHA水平并改善视力。而这项新研究旨在不依赖该基因的情况下获得类似益处。研究人员向老年小鼠注射了一种特定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成功改善了它们的视觉功能。

    研究指出,这证明了脂质注射成为一种可行疗法的概念,并且单独使用DHA并未观察到相同效果,这与其他质疑DHA疗效的研究一致。研究在分子层面证实,这种特定脂肪酸实际上逆转了衰老的特征。

    研究的视野并不仅限于视网膜。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合作研究发现,脂质代谢在免疫系统衰老中也扮演着角色。因此,最初旨在解决视力丧失的研究,未来或许也有望能同时增强免疫系统功能。

    《赛特科技日报》网站(https://scitechdaily.com)

    告别极低温:新悬浮技术为量子传感器实用化铺平道路

    瑞士联邦理工学院(苏黎世)的研究团队在量子传感领域取得重要突破,通过激光悬浮技术成功观测到纳米玻璃球在室温环境下的量子振动,为开发高精度量子传感器奠定了实验基础。

    研究团队采用光学镊子技术,将三个直径仅为人类头发十分之一的玻璃纳米球悬浮于真空环境中。通过精确控制的偏振激光场,研究人员不仅抵消了重力影响,还成功将系统干扰降至最低。令人瞩目的是,该纳米团簇表现出显著的量子特性:其微弱的旋转振动频率高达每秒百万次,振幅仅为千分之几度,完美印证了量子力学预言的“零点涨落”现象。

    实验数据显示,该系统实现了92%的量子纯度,这意味着绝大部分运动都源于量子效应。这一成就的突破性在于:首次在室温条件下实现了对微米尺度物体的高精度量子测量,摆脱了传统量子实验对极低温环境的依赖。

    与常规量子实验通常研究单个原子或小分子不同,该纳米团簇由数亿个原子组成,为研究宏观物体的量子行为提供了理想平台。这种尺寸优势使其在未来的量子技术应用中更具实用价值。

    这一成果为量子技术应用开辟了新途径。高纯度量子系统可用于研究引力与量子力学的关系,或开发探测气体分子和基本粒子的超灵敏传感器。在更远未来,此类技术可能革新医学成像,在强背景噪声中提取微弱信号,或开发不依赖卫星的导航系统。

    该技术方案的优势在于系统相对简单、成本可控,且无需复杂的冷却装置,为量子技术的实用化开辟了更便捷的路径。(刘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20-2025 阅界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渝ICP备2023011461号-5

Top